范建梅老師遨遊書海
范老師推廣閱讀專欄
6. 科任老師借助閱讀促進教學

1995年,我辭去高級學位教席,轉任圖書館主任,教擔有十幾節課。當時對未來工作定位很清晰:首要推廣閱讀,其次是支援同事教學及培育學生資訊素養。前者是興趣也是相對強項,後二者則邊學邊做。當時已有時間管理概念,就是有所篩選,把重要的事放在首位,次要的盡量做,不重要的/可不做的就不做。譬如編書吧,必親自編訂索書號,因為每打開一本書,知識就增長一點,亦由此掌握全館館藏,日後好好運用,至於文書等事務工作,就由助理幫忙。閱讀推廣是圖書館大事,新書是吸引同學來館重要東西,因此「上書要快、定時出爐、宣傳引發好奇心」是我主要工作。

關於辦活動,絕對走「實而不華」路線,不搞作「大龍鳳」。譬如當年加入「教協閱讀獎勵計劃」,為自願參加同學提供方便,30款小小讀書報告表格任由填寫,不填寫或不口頭報告的都給予分數,只求有心同學建立閱讀習慣,自我挑戰成功。至於「閱讀嘉年華」、「XX設計比賽」等勞師動眾的或跟看書關係不大的,全不參加。回想起來,時間省了不少!

今日是資訊世代,節奏更加急迫,「慳時間,講效能」至為重要。老師迎來的新事物愈來愈多,雖然是個難題,但非無法應付。讀過《少,但更好》及《再見,忙碌的人》等書的人,見識過懂得篩選而表現卓越的人,就知道可向他人「偷橋」。

以下的「橋」,值得「偷」:朋友的兒子在某中學讀書,有位老師堂上不怎樣趕課,課程不緊密,因為他早已「篩選」課題,重要的會深入解構處理;次要的、枝節的不理也罷或叫學生自習,因為知道處理好重要課題,其他的就能迎刃而解。這種「勞逸有度」,在新學期前已安排好,平日教學不致擁擠,沒有趕課需要,至於補課、操練,更無必要。

這位老師最愛拋出一大堆問題刺激學生思考,引發探究學問動機,同時從圖書館帶來一大批相關圖書供借閱參考,要求學生揀選「自己感興趣」題目研習,若干節課後匯報分享。譬如地理科關於自然災害及可持續發展課題,教科書絕對比不上課外書有趣、寬廣、深入。這類書在坊間多的是(例如《SDGs系列講堂:去碳化社會》、《地球生存地圖》等),同學讀著讀著,不但理解深入,學會各方學者切入問題之不同角度方法,更能建立對世界的人文關懷。我知道有老師甚至將做法「升級」:負責某專題的學生擬定該專題的試題,再而兼任評卷、評講......這可謂自主學習的極至(補充:該校非band 1。這方法之推行成功,跟同學banding 完全無關,只跟老師是否能引發 passion 、是否予以適當肯定有關)。一個學年過去,他們慢慢養成閱讀興趣與習慣,課堂上更是師生充滿喜悅滿足!生命中「自我接納」和「自信」等重要品質,就在這種教與學無形中建立起來!

這種借助閱讀帶動的優質教學,成功令同學依據個人興趣自主閱讀,深入探究課題,組織申論所學,不就是教育當局主張的「從學會閱讀,到閱讀中學習」嗎?閱讀打通「教與學」的經脈,傳統學校被批評「太多操練、學生失敗感強,沒興趣自信等」問題不就可以解決嗎?

有老師深受上述事例鼓舞,準備依樣畫葫蘆「偷橋」,在初中進行變革;也有老師以「太忙」為由,婉拒改變。其實不改不變,繼續惡性循環,「補鑊工夫」令人更忙更苦,甚至會令學生「厭學」。坊間有這樣的一句話:「老師教的愈多,學生學的愈少!」看來不無道理。變,關鍵不在時間多少,只在能否抓緊問題核心,以簡馭繁;只在有多大決心而已!我們下一篇再談。

Loading...